变换编码(变换编码包括哪四个部分)

频道:电子元器件 日期: 浏览:328

变换编码

本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分享变换编码(变换编码包括哪四个部分)

变换编码(变换编码包括哪四个部分)

预测编码认为冗余度是数据固有的,通过对信源建模来尽可能精确地预测源数据,去除图像的时间冗余度。但是冗余度有时与不同的表达方法也有很大的关系,变换编码是将原始数据“变换”到另一个更为紧凑的表示空间,去除图像的空间冗余度,可得到比预测编码更高的数据压缩。

1968年,出现了正交变换图像编码,H.C.Andrews等人提出不对图像本身编码,而对其二维离散傅立叶系数进行编码和传输(DFT),但这是一种复变换,运算量大,不易实时处理。

1969年他们用WHrI’变换取代DFT,可使计算量明显减少。此后,又出现了更快的HRT变换、SLT变换等。

1974年,N.Ahmed等人提出了离散余弦变换(DCT),DCT常常被认为是图像信号的准最佳变换。DCT是一种空间变换,DCT变换的最大特点是对于一般的图像都能够将像块的能量集中于少数低频DCT系数上,这样就可能只编码和传输少数系数而不严重影响图像质量。DCT不能直接对图像产生压缩作用,但对图像的能量具有很好的集中效果,为压缩打下了基础。例如:一帧图像内容以不同的亮度和色度像素分布体现出来, 而这些像素的分布依图像内容而变,毫无规律可言。但是通过离散余弦变换(DCT),像素分布就有了规律。代表低频成份的量分布于左上角, 而越高频率成份越向右下角分布。然后根据人眼视觉特性,去掉一些不影响图像基本内容的细节(高频分量),从而达到压缩码率的目的。离散余弦变换与其他方式结合进行压缩编码, 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图像压缩编码标准中。

由于正交变换在块边界处存在着固有的不连续性,因此在块的边界处可能产生很大的幅度差异,这就是所谓的“方块效应”,人眼对此很敏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用滤波器来平滑块边界处的“突跳”,这有一定的效果,但也会或多或少地模糊图像的细节。为此,Prencen和Bradly提出了一种修正的DCT(MDCT),它利用了时域混叠消除技术来减轻“边界效应”.

变换编码(变换编码包括哪四个部分)


关键词:变换编码包括